立即下载
专访丨陈宗懋院士:守护产业全方位安全的“茶斗士”
2022-04-06 09:29:31 字号:

专访丨陈宗懋院士:守护产业全方位安全的“茶斗士”

图片

陈宗懋院士。(蔡培均 摄)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给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所长写了一封信,呼吁要重视茶叶质量安全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禁用水溶性农药。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收到信后,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因为这“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在12年、18个省份的茶样、15350个样品总数……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背后,是陈宗懋院士及其团队日复一日的攻坚克难和默默守护。从1950年进入复旦大学农艺系学习怎么替植物治病开始,陈宗懋一直奋战在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的前线。农药残留、其他污染物……研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我们以前的研究偏重一侧,但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研究也要有‘大格局观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抓整个茶产业质量安全”。

解决好产业质量安全问题,让人们喝茶更放心,这是陈宗懋一切研究的初心和使命。

图片

定义茶汤里的“农残标准”

全国茶园面积4500万亩、茶叶产量300万吨……这些数字,陈宗懋熟稔在心。但高速发展的数据背后,他也看到了问题所在。“我们现在茶叶产量很高,茶叶消费量却在减少。这导致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开始出现茶叶‘过量’的情况。”陈宗懋说道,“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发现我们国内的茶叶消费量比较稳定,这就让我们要把目光更多投向国际市场。”

世界上很多人都在喝茶,80%左右喝的是红茶,但我国茶叶出口以绿茶为主。陈宗懋表示,目前我们的茶叶出口和国际消费市场“并不对口”。“这就好比我想吃肉,但你非得让我吃鱼。”

茶叶出口潜力很大,但为什么“我们的茶叶卖不出去”?质量安全问题是其中的“拦路虎”。

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是陈宗懋研究的重中之重。

刚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时,陈宗懋接手的第一个工作便是关于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便是60余年——首次提出了农药水溶解度是决定茶叶饮用安全性的重要参数,攻克多个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难题,推动中国在国际茶叶标准问题上“发声”……

2010年,随着农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陈宗懋心中冒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平常吃的米饭、水果,都是全部吃到肚子里的。但茶叶不一样,没有人生吃茶叶,茶叶是泡在水里,我们喝的是茶汤。那么,茶汤里到底有多少农药残留?

陈宗懋开始做大量的实验研究,检测了多种农药,测试了100多个干茶样品。经过大量测定,“之前的确过高估计了茶汤中的农残含量。有些农药95%溶解在水里,比如水溶性农药;而有些农药溶解在水里的量连1%都不到。”因此,陈宗懋提出禁用水溶性农药,尽量不用农药、少用农药。

喝茶喝的是茶汤,陈宗懋率先提出要以茶汤中的残留量作为制定茶叶中MRLs(最大残留限量)的原则,并被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官方机构认可,重构了茶叶中MRLs制订的国际规范。依据该原则,制修订了6项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制定农产品国际MRLs标准零的突破,避免了在欧盟和美国市场20%-30%的茶叶贸易损失。

2020年1月1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陈宗懋院士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陈宗懋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完全禁用水溶性农药,“很不安心。”陈宗懋一直在极力呼吁,禁用水溶性农药。

图片

从大产业层面抓“全方位安全”

2016年,一则中国出口欧洲茶叶中检出高含量蒽醌,欧盟准备制订严苛标准,限制中国含高氯酸盐茶叶进口的消息引发关注。当时,大家还并不清楚,这种污染物是如何进入中国茶叶产业链的。那么,污染物蒽醌究竟是哪里来的?陈宗懋和团队花了2年时间找来源,最终锁定了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燃料。“相比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都用电制茶,我们一些地方还在用煤、柴等燃料。这些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陈宗懋提出要“燃料变革”,全面推广用电制茶。

解决了产前、产中问题,但我国的茶叶出口却往往“卡”在最后一公里:运输包装。不少茶叶出口企业深受出口检测困扰。“茶叶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我们做过一个实验,用纸板箱包装的茶叶,80天的时间,茶叶中的蒽醌含量直线上升。”在造纸工业中,纸板箱本身就加入了蒽醌。目前,陈宗懋也在积极推动造纸行业解决蒽醌问题。

扎根全产业,陈宗懋院士团队探明茶叶中八氯二丙醚、蒽醌、六六六等污染物在茶园土壤、大气、茶树以及茶叶生产等环节中的发生转移规律,明确污染源、提出控制技术,从源头上解决了茶叶中外源污染物问题。

《零容忍》警示教育系列专题片播出时,陈宗懋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受启发。从反腐倡廉中,陈宗懋看到了“国家治理的大局观念”。他认为,茶产业发展也要树立大观念,茶叶管理要“抓大”。

在采访过程中,陈宗懋多次提及,“眼光要看远一点。”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要从整个茶产业中找问题。”

在研究中发现安全问题,茶叶安全问题影响出口和消费,那么,质量安全有问题怎么解决?陈宗懋院士团队一头扎进了绿色防控。控制有害生物,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树立一个无害化治理的目标,建立一个对环境压力小的技术体系,确立一种常规防治技术的替代性措施,选择一批安全、高效、水溶解度低、残留降解快的农药,这是陈宗懋给自己定的三个目的和四个目标。

图片

目前,陈宗懋带领团队已经研发多种绿色防控的方法。其中物理防控是通过光、颜色、水等,防治茶园害虫。“我们一开始推广的是黄板诱杀害虫,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发现,黄板诱杀害虫的同时,也诱杀了益虫,益虫更是达到了60%以上。为此,我们对黄板再次进行了升级,目前推广的是黄红小方块相间的天敌友好型色板,大大提升了诱杀害虫的比例。”

通过研究,陈宗懋发现,雌虫会在一定时间内释放特定的味道来吸引雄虫,不同虫成分不同,味道也不同,这种“味道”就是昆虫的性信息素。根据这一特性,陈宗懋院士团队研发出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诱芯,而这个诱芯其实就是模拟雌虫的“对象”,对雄虫进行诱杀,从而控制种群。

推广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天敌友好型色板、狭波诱虫灯等,推广使用植物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在茶叶加工上改煤为电,包装上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陈宗懋希望能“全方位守住茶叶安全”。

在陈宗懋办公室的一角,放着一摞厚厚的资料,分门别类。每天看3篇文献,这是陈宗懋多年的习惯,他通过阅读大量资料来了解国际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我把每一份资料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类整理。”陈宗懋一边向记者展示“资料库”,一边说道。

通过阅读,陈宗懋发现国外开了一门新学科,《Biotremology: Studying Vibrational Behavior》,来研究生物的振动行为。这给了他新的启发:雄虫是如何通过声音辨别找到雌虫的?

今年89岁的陈宗懋,最近拿下一个新课题,他和团队又将开始一项新的研究,如何利用振动的原理来进行茶园的绿色防控。

图片

陈宗懋院士主持完成的成果“茶叶中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编辑:陈沫涵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