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为了一粒好种子——我国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一线观察
2023-03-16 09:09:57 字号:

为了一粒好种子——我国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一线观察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科研人员培育一粒好种子,必须有好的育种材料,也就是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生物携带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其形态包括种子、植株、茎尖、休眠芽、花粉甚至是DNA等。

近年来,我国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获了哪些“神奇种子”?怎样推动保存利用,为美好生活增添色彩?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寻找:哪里偏远就去哪里

春日的湖南长沙,阳光和煦,茶园如碧。在国家中小叶茶树种质资源圃,保靖黄金茶、安化云台山种、江华苦茶、福鼎大白茶等茶树品种多样,新品种对照等实验正在进行。

在一株形态小巧,叶片只有葵花籽大小的茶树前,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振介绍了普查中发现的珍稀资源“小翠舌”。“在一个废弃的桔园,我在果树旁边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稀罕物。这为研究调控茶树叶片大小的基因提供了宝贵材料。”

珍稀优异资源往往在偏僻山区,在农户和外界交流少的地方。早出晚归、哪里偏远就去哪里,这是普查人共同的经历。刘振说:“沿途也要打起精神,看到少见的作物,就要赶紧停车。”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现代种业创新的重要基础。我国计划用3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旗)的全覆盖。目前面上普查全部完成,679个县(市、区、旗)重点调查进入收尾阶段。珍珠玉米、野生大果猕猴桃、维西糯山药等一批优异资源引起关注。

把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耐寒旱等特点的“神奇种子”找回来,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重点地区全覆盖?如何避免新收集的资源有重复……在农业农村部近日组织的一次验收会议上,专家们问得详细。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到今年年底,大规模的种质资源收集将告一段落,工作重心将逐步转向全面鉴定。我国正在围绕农业产业重大需求,组织开展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以及其他重要性状的精准鉴定。相关地区和部门正逐步开展普查数据核对归档、资源编目入库等工作。

传承:一棒一棒接力奋斗

棉麻床单、编织手包、亚麻籽油、可降解的水稻机插育秧膜、用于饲料的苎麻品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里,展品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国家麻类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收集保存着1.6万份珍贵资源。

在这个全球保存资源数量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基础研究深入的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研发中心,据所长杨永坤介绍,既有“几十年磨一剑”的资深专家,也吸引了海归青年科研人才,从事资源收集、鉴定评价、新基因发掘、创新利用和遗传育种研究。

一代代科研人员围绕保障人们美好生活、保护耕地质量、发展种养加工全产业链等需求,潜心钻研,使历史悠久的特色资源焕发生机。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着多种特色种质资源。54岁的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资源室主任段永红带记者参观了这座资源库。段永红被同事们称为“资源二代”,几十年前资源库最初建成时,她的父亲就在这里辛勤工作。

资源保护利用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为广袤的田野撒播希望。

“在这次种质资源普查中,很多年轻同事参与进来,我们通过‘老带新’,老专家耐心讲、带着做,在田野山林间把这项国计民生的根本工作,做到了大家心里。”湖北省农科院原院长焦春海说。

创新:科技赋能美好未来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恢弘大气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新库已经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承担长期战略保存任务,新库不久将正式投入使用。

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库、零下196摄氏度的超低温库、DNA库、试管苗库等一应俱全。柔性传送带、机械臂、蜘蛛手机器人、堆垛机等共同作用,实现低温种子库的自动化存取。

“不用像以前我们得穿棉大衣在零下18摄氏度的库里工作了,而且现在效率更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辛霞说。

信息技术加快赋能。近日在这里启动的“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将通过加快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推动破解从资源到育种的卡点痛点,引领种业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构建开放协作、共享应用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机制。

在位于湖南的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以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的专业化平台华智生物为载体,联合产学研优势单位,正在加快建设种质资源数据库、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生物智能大数据、种业检验检测与中试测试等公共创新平台,以及品种创制与成果转化中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断入驻,加快从资源到品种的全链条创新发展。

一粒粒种子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不断萌发、生长。

来源:新华社

作者:于文静

编辑:廖晨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