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第四届绿色发展论坛暨产业扶贫研讨会在益阳安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专家、学者,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围绕“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为湖南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本文据安化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肖义的发言整理。
安化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肖义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北麓,全县辖23个乡镇,人口108万,是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安化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县,享有“中国最美小城”“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胜地”“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黑茶之乡”美誉。
如何把优势资源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长期的实践中,安化因地制宜,科学决策,走出了一条绿色产业扶贫之路。
生态立县,一张蓝图绘新景
2009年,安化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非均衡发展战略——“3+2”战略,举全县之力,推动安化在青山绿水中加快崛起,后发赶超。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2016年,安化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即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这个总目标,坚持生态立县,致力绿色崛起,大力实施以加快交通攻坚、产业转型、城镇升级、生态提质为主要内容的“四轮驱动”战略,努力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
从“3+2”战略到“四轮驱动”战略,这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绿色发展理念日趋鲜明、生态保护日趋重视、绿色产业日趋壮大的过程。近三年来,安化以宜居宜游为目标,用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的矿产业、柘溪水库“两网”养殖等传统产业退出,加快全域生态修复和治理,加强生态景观打造,把生态优势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实现安化在秀山丽水中快速崛起,使县域经济结构更优,产业发展更充分、全面、安全。
绿色发展,成就脱贫致富梦
近年来,安化坚持“精准扶贫、产业先行”的战略,按照“四跟四走”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安化黑茶产业为主体,中药材、小水果、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紧跟而上的立体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贫困户脱贫有机统一。2014年至2018年,累计脱贫36764户140940人,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一是主抓黑茶产业。茶产业是一个能够有效平衡发展、环保、致富、健康与未来的产业。安化自古就是全国知名茶乡,这里处处山奇、水碧、洞幽、林茂、茶丰。安化依托资源禀赋,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2亿元,支持茶园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辅以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等,安化黑茶从一个产品上升为一个产业。2018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35万亩、黑茶茶叶加工量 8.2万吨、综合产值 180亿元、税收 3.2亿元,连续7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目前,全县从事茶产业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年劳务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已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的主导产业。去年全县9.4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通过发展黑茶产业相继甩掉贫困帽子,今年将再减少贫困人口4万人以上,为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重点发展中药材。安化历来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是湘中药库。为此,安化顺势而为,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又一个百亿产业来培育打造,注重“造血”主体的培育,择优选取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推进符合当地资源特点产业导向的帮扶项目,确保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累计发展基地近24万亩,合作社、企业184个,出产中药材5.2万吨,产值9.6亿元,一批种植大户和加工小微企业逐步成长,从事中医药健康产业的贫困人口达2万余人。
三是突出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安化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按照带动1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谋划旅游项目,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质行动,支持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家庭农场、生态农庄等,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把贫困人口优先安置到重要景区景点周边,共享旅游业发展红利。为让贫困对象最大限度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脱贫,安化发展水果产业,出台推进柘溪库区水果提质改造支持政策,扶持了阿香柑橘等一批企业发展,举办安化“柑桔节”等活动,帮助1万多名贫困果农脱贫。
健全机制,保障绿色发展成果
一是健全工作调度机制。成立县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县委专职副书记专门负责该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黑茶产业、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问题,相继出台了《安化县产业扶贫实施细则》《安化县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安化县产业扶贫项目验收办法》等具体操作文件,建立了县产业扶贫工作联席会议、月主题、周提示、月清单等制度,组建了县产业扶贫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库。
二是健全要素投入机制。资金方面,安化县研究出台《安化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安化县扶贫小额信贷分贷统还操作管理办法》等指导文件,加强资金整合,确保集中资源办大事。在绿色产业方面,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态保护等四个平台将资金安排到每个项目。同时,加强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优先保障绿色产业发展用地。依托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课题研究,每年申报专利50件以上。利用“5133”人才工程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职业经理人、经纪人、非遗传承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整合资源培训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三是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围绕黑茶产业、中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带动力强、老百姓参与度高的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优势资本集聚安化,提高发展质量。近三年来,先后引进农产品加工、全域旅游等项目73个,形成固定资产投资125.6亿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移动APP、微信群等平台,大力宣传绿色产业扶贫政策,营造浓厚氛围。深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广泛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助力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爱心企业、经促分会、在外乡友积极开展万企联村活动。
四是构建引导与管控体系。全面推进茶产业提质创新。统筹整合扶贫、农业特色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向发展生态茶园建设集中。对老茶园进行重点改造,对大片茶园采取套植名贵树种和中药材等方式,切割成小块茶园形式,做到“茶中有林,林中有茶”。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严格控制,完善农业投入品管控体系。大力实施生物防控治理,全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全面实行无公害化栽培管理,保证绿色产品安全无污染。
守护千百年来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绿色崛起,是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的时代要求。
本站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名,不得更变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