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人|周开迅:打开一座世纪文化宝库

来源:遵义晚报 编辑:宋沛珊 2020-06-30 09:52:30
时刻新闻
—分享—



文坛有个“迅哥儿”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文坛活跃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周开迅,文友们都称他“迅哥儿”。他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杂文报》《星星诗刊》《诗歌报》《诗神》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400余篇(首),出版了《与时间作战》《独处之际》《时光的栅栏》《浩叹》等诗文集,与人合著了长篇报告文学《桥魂》和报告文学集《挑战一百年》等纪实作品。有谁能够想到,这个文坛声名鹊起的文艺青年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男”: 1982年毕业于遵义师专数学科,教书育人八年后改行从事文艺和政务工作,舞文弄墨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天赋和勤奋相依相伴也让他赢得了业界的地位和该有的尊重。

用周开迅自己的话说,在40岁之前,他是属于文学的。但是,人生的旅途漫长而有趣,许多选择和改变激流拐弯,出其不意,对思想者来说却又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当年那个留着卷曲长发、蓄着简短胡须、戴着变色墨镜、穿着牛仔夹克的文艺青年“迅哥儿”褪去青涩,一边仰望星空,-边脚踩沃土,在文化路上躬耕不辍,行路不止。

转型:文学青年扛起挖掘地方文化的重任

1992年,周开迅与著名诗人李发模、作家曹前军深入当时中国西部茶业第一村——湄潭核桃坝村调研、采访,创作反映核桃坝村茶叶发展历程的长篇报告文学《五千年不灭的梦》。这是他第一次开始意识到挖掘地方文化的重要性。此后一有关于地方文化内容的工作,他都主动积极参与进来。湄潭这块沃土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浙大西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让他兴趣盎然,接触了解、逐步深入后更是乐在其中。2003年,对周开迅来说,是一个转折之年,这一年他开始牵头研究第一个课题——挖掘整理永兴古镇的历史,由此踏上个文学创作向文化研究的转型之旅。

永兴是著名的黔北四大商业古镇之一,“万商辐辏,百货云集",兴盛- -时,加之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国民政府军政部第十七临教院等机构迁建于此,后又涌现出著名作家石果、民营企业家国民“老干妈”陶华碧等人士,文化底蕴深厚。周开迅以此为切入点,在深入走访和挖掘后,主编了《贵州湄潭商业古镇--永兴》一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推动了茅台、打鼓、鸭溪商业古镇"文化备忘录”的同步挖掘出版。首战告捷,坚定了周开迅从事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工作的信心。此后十余年间,他追寻湄潭浙大西迁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村落文化、气象文化等历史文化足迹,潜心研究,建树颇丰,成为地方文化挖掘和保护的引领者、先驱者。

茶界有个周开迅

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位居全国茶业第二,茶文化积淀深厚。许许多多的茶叶故事,发生在这片处在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带的厚土上,茶在湄潭的历史上清香而醇厚。“倘若我不生活在湄潭,或者只是肤浅地接触积淀在这片土地_上的文化,又或者贵州没有那么丰富的茶文化和那么庞大的茶产业,我也许还沉浸在某种文学的语境里。但是,连我自己都没有给自己选择的余地,我不得不把后半生交给文化,交给这片链接着无限可能的土地。”这是周开迅常对友人说的交心之话。

1999年,湄潭开省内先河,率先成立茶文化研究会,周开迅当选副会长。2006年茶文化研究会改选后,他担任会长。从此,他这个“当家人”组织研究团队,把湄潭作为本土样本,开始系统性地研究。内容涉及茶文化与产业发展、茶工业和茶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及文博、茶叶品牌建设、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2008年,由他主持编撰的《茶的途程》一书公开出版,该书得到茶界、文化界众多名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影响日深,并作为乡土教材进入校园登.上课堂,在青少年中广为传承,甚至还吸引了外国学者慕名而来。

《茶的途程》是贵州首部地方茶文化图书,可以说它的出现打开了一座茶文化宝库的大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周开迅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领头开展了3次全县性茶文物普查,主编出版了《20世纪中国茶I业的背影》《贵州茶何以贵》《百年茶运》 等多部茶文化图书,主持完成了《湄潭茶文化发展规划》《象山茶博公园茶文化建设规划》《湄潭 县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等茶文化专题规划。同时,他参与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专题学术研讨会、贵州首届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论坛、十三届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等较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并多次发表演讲。在《茶博览》等十多家报刊发表了茶文化研究文稿10余万字,2019年推出个人文化专著《茶叙》。他提出了“中国现代茶业从湄潭拉开序幕"“贵州茶需要联合与整”“大产业必须要有大文化支撑”等业界认可的学术观点。渊博的谈吐、精辟的论点、高瞻的远见,让他迅速在贵州茶界站稳脚跟,乃至全国茶行业有了-席之地。

领跑:给全省的茶文化遗产安一个家

2013年,贵州茶业十大新闻一——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放,这不仅标志着贵州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更彰显着贵州茶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共同的家。成家的背后,离不开四处奔走、殚精竭虑的“顶梁——周开迅。

“我们通过学术研讨、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发现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体量庞大、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价值巨大的茶文化遗产体系,如何保护和利用这笔不可多得的珍贵茶文化遗产是我关注的和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说起茶博馆的建立,周开迅眼神异常闪亮,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在眼前。2011年10月, 在秋高气爽的湄潭,举办了纪念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72周年暨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座谈会,与会的国内茶文化专家、省市县各级领导明确指向了一个目标:筹建贵州茶文化博物馆,给这些珍贵的茶文化遗产安一个家,给全省的茶文化遗产安一个家。

这个决定是良音,却并没有让周开迅如释重负,反而是马不停蹄夜以继日投入到筹建茶博馆的工作之中。一边按程序申报批复建馆,一边组织力量深度挖掘茶文物体系,一边字斟句酌编撰博物馆建设规划展陈大纲,一边调兵遣将征集全省茶文化资料及实物,一边不遗余力筹措建设经费,一边精心指导施工建设。作为茶博馆筹建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核心专家,他连离开现场去全省转一圈的时间都没有,电话密集地打到各个茶区,人员不断地派出去征集资料和实物。期间周开迅凭借自己在茶界的影响力,联系搜集到不少文物:兴仁县的茶老板黄廷益带了一支队伍敲锣打鼓地送来了珍贵的布依族茶文物;安顺茶人送来了天龙屯堡保存了四百多年的明代驿茶罐;黔西南送来了不可多得的贞丰嬢嬢茶——最让周开迅感动的是知名茶人张卫国先生,为筹建贵州茶叶机具馆,协调有关茶场给予支持,无偿捐赠给茶工业博物馆满满两大车带着历史气息的制茶机具。周开迅深知,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人格的信任,更是对贵州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大的支持,也是贵州茶人高度文化自觉的最好写照。

坚守:快"倒了”也不放弃事业

茶博馆立起来了,周开迅和他的团队大功告成,正该好好休息一番的时候, 病魔却找上了门。

2014年,周开迅的身体被诊断出重疾。妻子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他,主动从繁忙的岗位上调整下来。长期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的他,却从来没有停止工作和思考,远在桂林医院的病床上,他通过网络远程审稿,主编了《筑梦家园》《湄潭抗战文史特辑》等文史书籍。知情的朋友打电话关心他说:“你人都快倒了,还要忙, 是不要命了吗?"他在话筒那端“嗯”了一下,寒暄之后放下电话他又情不自禁地开始看稿,站在-边护理的妻子也只能干着急。周开迅用他的毅力战胜了病魔,用他的努力连接起了历史和未来,用他的执着迎来了一个文化春天。

有人说,追光的人自带光芒,自己也会身披万丈光芒照亮他人,温暖他人。周开迅团结、关心、爱护文化界人士,用自己的学识涵养、人格魅力将他们聚在一起,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的文化团队,这其中有年近古稀的地方本土文化“活字典”,也有正值壮年的文化“发烧友”,还有芳华正茂的高校毕业"潜力....周开迅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够做好的,而是需要一群人,需要更多共识者参与进来。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他在副县级领导岗位供职多年,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谦逊好学的品格、淡泊名利的人格和执着笃定的意志,始终影响着身边的人——于是,在文化保护和建设的路上,他与他的团队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深远。

点赞:把诗写在茶国的版图上

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个茶文化与茶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时代,周开迅开始忙碌了。大病初愈后的他迅速融入和支持茶产业发展,先后担任湄潭中等职业学校(遵义茶业学校)茶城茶事名师工作室、湄潭茶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遵义茶业集团等单位和企业顾问,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并长期保持茶产业和茶文化研究与遗产保护工作的公益性,从未收取任何费用。这是力量所在,也是情怀使然。诚如中央实验茶场首任场长刘淦芝之子刘荣元先生及其夫人艾莉女士在寻访他们在祖国大陆最牵挂的心灵故乡湄潭之后,离开北京返回美国之际的深情来信所言:“开迅先生八年来(注:《茶的途程》2008年出版以来)对湄潭茶文化的主导,追寻历史保存古迹,与湄 潭茶叶茶经济发展配合,造福乡里老百姓,已收近效。将来延伸贵州、中国、世界,此乃百年大计,能够有机会促成,应该是人生一大乐事。相信以先生的细心卓见及耐心,五年之后,必然更上一层楼。

当看到茶博馆里南来北往的交流人群,当听到各种茶会的贵州声音,当喝到茶农带着故事的茶汤,周开迅的嘴角总扬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深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他将孜孜不倦地继续求索和追寻,让满园茶香飘得更远。

周开迅的文学恩师、人生导师,著名诗人李发模先生的诗作《致迅哥儿》为其得意门生做了最好的注脚:“遥想当年/迅哥儿在文坛上《浩叹》一声后/便越过《时光的栅栏》/进入《茶的途程》/从此不再风花雪月/作为一个个诗人迅哥儿/仍然在勤奋写作/不过他把诗写在家乡的茶山上/茶国的版图上”......

人物档案

周开迅: 1962年生,祖籍四川达州,现居湄潭。现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贵州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古茶树保护与利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主任,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迄今已出版诗文集4部,合作出版纪实作品4部,文化专著1部;主编文化文史图书40余部;主持创建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翻开了贵州茶文化历史崭新的一页。


来源:遵义晚报

编辑:宋沛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茶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