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风十里,不如杯中有你!古诗里的春茶竟然这么美!

来源:茶道传媒 编辑:蒋琴娟 2021-03-31 12:06:41
时刻新闻
—分享—

春茶轮番上市的时节,

该怎么描绘春茶的好呢?

自古就有许多关于春茶的诗句传唱,

那还不是因为春茶是多少人心尖尖上的挂念,舌尖喉头的回味呀!

看看古诗词里面怎么夸春茶吧!

让我们在诗词歌赋里,

啜一口春茶的芳香。

10.1.jpg

《玉泉寺》

[宋] 李复

门衔大路久惯入,客馆萧萧荫寒竹。

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

更穷上方纵登览,峰嶂四环森万木。

投老经过得少留,明发飞尘暗征毂。

“色味甘新气芬馥”仅仅用了七个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春茶特色、味醇、甘爽、新鲜、茶气芳香。


《趵突泉》

[宋] 曾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

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

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

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果然是喝茶的行家,不但能品出茶的味道,还能说出春茶究竟为什么好:经历了一冬的滋养,山涧里的茶叶味道更纯、更真!

10.2.jpg

《谢筠守赵从周寄贡蘖中洲茶》

[宋] 王洋

道院文书静,传签报两衙。

笼山疏药圃,祖寺摘春茶。

珍品少为贵,佳名远更夸。

要知清白德,盏面看浮花。

春茶因数量稀少而更显珍贵,加之自清幽的庙宇,名气自然很大,备受推崇。要真正品得出茶德,看点茶时建盏茶汤表面白色的浮花就知道了!


《冰柱》

[唐] 刘叉

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霪。

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华丽的辞藻,苍凉的诗境。只有双井水,才能煮茗煎好茶。好茶还须好水烹,欲品春茶先品水,茶水相宜味更醇!

10.3.png

《夜泛阳坞入明月湾即事寄崔湖州》

[唐] 白居易

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

掩映橘林千点火,泓澄潭水一盆油。

龙头画舸衔明月,鹊脚红旗蘸碧流。

为报茶山崔太守,与君各是一家游。

[尝羡吴兴每春茶山之游,洎入太湖,

羡意减矣。故云。]

春天最适合做的事情是什么?除了读书煮茶之外,最令人羡慕的就是茶旅寻游,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茶中豪客,也并不能随时随地说走就走,世界那么大,不能去看看,就在这一杯茶汤里,寻觅回味吧!


《重过何氏五首·之一》

[唐]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表现了诗人在夕阳余辉的春天里,因茶而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10.4.png

《茶山贡焙歌》

[唐]李郢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

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先及清明宴。

这首诗比较长,把当时成千上万人采摘、制作、吃茶、进贡春茶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闻到“香胜梅”的春茶,见到“万人争啖”的喝茶场面,驿站的骑手扬鞭催马行程四千里要赶在清明节前,把春茶运到京城。把一番争先恐后的“春茶大战”的场面写得极妙。


《寄献新茶》

[宋]曾巩

种处地灵偏得日,摘时春早未闻雷。

京师万里争先到,应得慈亲手自开。

曾巩认为春茶是抢手之物,尤以明前刚摘时,京城人们都以能得到春茶而感幸甚。

10.5.png

《采茶歌》

[清]陈章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诗人在以诗赞叹春茶的同时,也不忘采茶女的辛劳。


[宋金]《茗饮》

[元]好问

宿酲未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煎。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华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春茶,喜欢不喜欢,各人品味,有的人喜欢秋茶,有的喜欢夏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在春寒之中,看到明前茶、谷雨茶,使人感到岁月已新,春天真正来了。

10.6.png

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鲜爽芬芳的春日好茶,也让诗人在品茶之余诗兴大发。

张歌在《题惠山寺》散曲中讲:“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司空图也曾讲:“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

其实说到底,诗人对春茶的一番寄托,无非是想借春茶而喻人,只有心怀做人之心,精进向上,把握当下,便才会感到青春的蓬勃,青春的活力,即使你“老冉冉其将不矣”,想到春茶,还会像曾巩那样:“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因为,人们对待春茶,似有一种归去来辞的感觉,轻轻啜上一口,感觉一种诗意在水中流动,似有豁然开朗的感悟,这流动的液体渗透着、弥漫着你的灵魂。

10.7.png

来源:茶道传媒

编辑:蒋琴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茶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