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致敬“她力量” | 李赛君:愿把人生种在茶田里

来源:发明与创新 作者:雷蕾 曾佩 编辑:廖晨昊 2022-10-13 19:30:0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21年,科技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旨在充分发挥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为此,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湖南”微信公众号、“发明与创新杂志”学习强国号联合推出湖南科技创新“她力量”系列报道,讲述湖南省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故事。党的二十大前后,我们聚焦在科研管理岗位上精准施策,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巾帼们,从她们身上感受争做表率、务实担当、勇于创新的奋斗之志、奉献之美。

图片

谈到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承建的“国家中小叶茶树种质资源圃(长沙)”入选首批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李赛君说这是她今年在科研领域“最开心的事,没有之一”;

说起资源圃里的茶树种质资源,李赛君不假思索地称它们为“我的那些宝贝”;

聊着自己选育的茶树新品种,李赛君会兴奋地描述“给孩子们起名”的过程;

憧憬着未来茶产业的发展,李赛君会干劲十足地表示希望选育更多的优异茶树新品种,“让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

……

只要和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李赛君研究员聊起与茶有关的话题,她总是滔滔不绝,兴致盎然,一件事说完,后头也总会跟上“有趣”“快乐”“美好”等词语。在与茶叶打交道的20多年里,她自认收获比失去多,满足享受比辛苦枯燥多,“人生最幸福之事,莫过于自己的爱好成为事业。”将自己的人生种在茶田里,李赛君甘之如饴。

一“种”力量:

寻觅草木之间的“前世今生”

“茶”之一字,拆开便是“人在草木间”。想必老祖宗造字时,就是想告诉人们“茶在人世间,人在草木间”的道理;之于茶叶科技工作者而言,岁月留香中的野茶树,总有着别样的“诱惑力”,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他们走入山川草木,寻找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

所以,当李赛君来到湖南省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望着那座坡度足有八九十度的山崖时,还是决定“要爬上去看看”,一睹生长在原生境中的野生汝城白毛茶的真颜。

寻找收集珍贵的种质资源,对于茶树育种科技工作者而言无比重要。“种质资源是我国核心战略资源之一,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也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汝城白毛茶就是这样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优异资源,自它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起,就带上了故土难离的强烈“个性”,“正因为它的‘难以复制’,所以我们更加向往。”

一两百米高的山,几乎垂直的山崖。“上山的路呢?”顺着向导的手指,李赛君看到的是一条乱石嶙峋、根本没有下脚之处的“路”。踩着向导走过的痕迹,李赛君和两名同事一步步艰难地攀登着。“我爬了几十米,但山路确实太陡了,对我这个在湖区长大的人来说难度太大了。”李赛君很是遗憾于自己的“半途而废”,但看到两位同事最终采集到一株汝城白毛茶后,她的激动完全无法抑制。直到在宾馆里清点资源样本时,她还在一遍遍地查看那株“宝贝”,“拇指宽,有房间门那么高,叶片长椭圆形,叶面平、微隆起,叶色深绿……完全符合汝城白毛的典型特征!”

而这样的激动欣喜,李赛君已经有过无数次。“一些古老的地方品种、野生近缘种以及珍稀濒危的种质资源往往生长在原始森林或者偏远地区,寻找它们靠的只能是科研人员翻山越岭、涉水蹚河。”李赛君形容很多时候,自己全身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还常常“有了上顿没下顿”。“但寻找的过程就像探险般充满乐趣,如果能有新的发现,那就更开心了!”

李赛君和同事们的努力也收到了成效。从2015年至2018年,她和“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湖南茶树专项项目组成员一道,深入湖南的26个农业县(市、区),系统调查和收集茶树种质资源119份。“这些积累也为我们今年入选首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赛君介绍,依托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40多年的积累,国家中小叶茶树种质资源圃(长沙)共保存收集和创制了以中小叶为主的茶树种质资源1735份,包括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大厂茶、大理茶等3个种及白毛茶和阿萨姆茶等2个变种,此外还保存了1份山茶属近缘植物。

四季皆宜:

巧用“三分之一”的科研法则

图片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垆敲火试新茶。”春天,是一个酝酿好茶的季节,也是从事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的科研者一年之计的发端。萌发的茶芽就像冲锋的号角,春节一过,李赛君课题组就开始紧张忙碌起来:育种新材料的物候期调查、苗期鉴定和选拔、茶类适制性评价等;夏日茶事虽闲,但李赛君仍驻守茶田,“比如今年,就可以观察在干旱条件下是否有表现特别优异的材料”;到了秋冬,则是资源收集的黄金季,课题组开始赴各地收集种质资源,在茶园里收集上一年的杂交种子,设计当年的杂交组合并授粉,等等。“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科研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月都可以发现科研课题,找到科研灵感。”在一边做科研,一边做管理的十多年里,李赛君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同伴们,“科研灵感来自于科研实践。”

如何实践?李赛君分享了科研的“三个三分之一”法则。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埋头于办公室,查阅文献、了解科研前沿;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实验室,采集、分析试验数据;三分之一的时间扎进茶园,在田间进行验证、观察。即便是如今身兼行政事务,李赛君依然坚持每周必须至少有一天要在茶园里,“和大家在田间地头开一场课题研讨会,交流实验方案和心得,沟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科研灵感”。

为了提升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李赛君还建立了每季度一次的学术交流分享会制度,全所4个研究方向的课题组每季度轮流组织学术交流。“可以外聘专家讲座,更欢迎所里的年轻人登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取得的成果。”李赛君说,分享交流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发现自己知识盲区的过程,“无论是分享者的准备过程,还是听众的接收过程,他们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认知短板,进而强弱项锻长板。一场分享会下来,分享者得到了激励,听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十年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把一片叶子写成一篇科技大文章: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中国茶叶学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湖南省农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登记著作权31件;登记茶树品种24个,黄金茶系列品种全国推广面积超100万亩;成功打造黄金茶、湖南红茶、桑植白茶等具有影响力产业,为湖南打造千亿茶叶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兼备“文武”:

收获心灵身体的双重满足

给茶树新品种命名,从来都考验着科研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李赛君在给自己选育的新品种“取闺名”时,不仅讲究,也是乐在其中。

比如“金栀”“玉叶”是对同年申请登记的“姐俩”,姐姐“金栀”,是以保靖黄金茶1号作为亲本杂交的后代,具有浓郁的栀子花品种香;妹妹“玉叶”则是玉绿的后代,特早生,抗寒能力强,有春寒料峭中“玉树临风”之风骨。

再如“渐荣齐”,前两个字分别取自茶圣陆羽字“鸿渐”和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代表着新品种是由中国和日本的品种杂交而成,“齐”则代表茶芽萌发非常整齐。

一个好听好记好寓意的名字背后,不仅仅是科研人员对其寄予的厚望,也是亘古久远的茶文化融入茶科技的体现。李赛君至今还记得十多年前自己写过一篇名为《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的文章,提出要“学习茶文化,研究茶规律;传播茶文化,引导茶消费;实践茶文化,振兴茶产业”。“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开发优质高抗茶树新品种,优质是让茶叶更好喝、更有益健康,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高抗是增强茶树抗逆性,以应对极端天气或病虫害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科研,着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三茶’融合的大文章。”李赛君如是说道。

将茶文章做好的同时,李赛君也不忘享受生活。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性格舒朗大气、率真活跃的李赛君被大家称之为“赛姐”。“别看赛姐在工作中对我们高标准严要求,生活中的她可是非常细心,我们遇到困难,她总是想方设法解决,我们找她谈心,她也总是乐于倾听。”在同事的眼中,李赛君还会时不时地“撒狗粮”。“她给叶缘波状特点明显、尤适制红茶的新品种命名为‘凌波红’,这里面就暗含了她先生的名字,不是‘撒狗粮’是什么?”在同事的调侃中,李赛君笑着辟谣说“只是巧合,其实是武侠中的‘凌波微步’之灵感”。但她和丈夫一起健身跑步可是事实。“我喜欢运动,羽毛球、气排球、骑行、跑步,早晨跑完步,出一身汗,全天工作效率都要高不少呢。”李赛君有些骄傲地说,“可能就是因为我锻炼坚持得比较好,所以干农业科研才从来不觉得辛苦吧。”

三句不离本行,处处彰显热爱。李赛君对于科研的热爱,写在了脸上,刻进了心里,最终扎根在广袤的茶田里,生根、发芽、炙热绽放。

来源:发明与创新

作者:雷蕾 曾佩

编辑:廖晨昊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网茶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