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耒阳,这座曾经以煤为荣的湘南“煤都”,近年来以“断腕”之勇转身,抖落一身灰尘,将百里矿山的转型阵痛化作青山叠翠的生态礼赞。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耒阳市委宣传部联合红网,推出《盘盘耒阳“绿色存折”》系列报道,带您走进这座涅槃之城,从一篓油茶、一竿翠竹、一株花椒、一叶春茶的生长脉络中,触摸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而行的脉动,探寻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实践路径。
制图/李璐
相关链接: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王新凤 通讯员 邓正华 周从华 实习生 程芯 衡阳报道
8月的耒阳市龙塘镇,日头正烈时,江头村的茶园却藏着一片清凉,油亮的茶树叶片上,阳光碎成圆形光斑。
这片滋养出千年贡茶的土地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正循着“三茶”统筹的脉络,在时节流转中舒展成最蓬勃的模样。
耒阳江头贡茶茶园青翠碧绿,清香弥漫山野。
今年,耒阳又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240万元专项资金将精准支持龙塘镇6个茶产业主体发展,为江头贡茶的持续壮大注入新动能。
如今,“三茶”统筹的理念,正像春山的晨露,浸润着耒阳的每一个茶园,让这片嫩芽从皇家御案落入寻常茶盏,从山间野趣长成富民产业,在新时代沏出愈发醇厚的滋味。
茶文化贯通古今
一缕茶香,漫过了千年岁月。
神农执耒,胡家园的茶籽便落了土。那株解百毒的草木,在耒水之畔扎了根,成了先民捧在手心的绿。
秦代的陶罐里,还飘着它的清芬;唐代的典籍中,它被列为御品之一;到了乾隆年间,那杯醇香更是得了御赐的荣光。“江头贡茶”四个字,成了刻在岁月里的印章。
2023年,耒阳市委宣传部考据相关史料,收集关于江头贡茶的典故10个,分别为神农识茶、蔡伦献茶、庞统访茶、罗含沏茶、杜甫评茶、韩愈敬茶、辛弃疾侃茶、李玺还茶、徐霞客鉴茶、朱德购茶,详细记叙了江头贡茶与历史名人间的渊源。
这些故事在时光里生根发芽,成了江头贡茶最厚重的文化底色。
一垄垄茶树抽芽吐绿。
而“呷好茶”的习俗,一直是耒阳人乐此不疲的社交形式。东乡人家的灶台上,砂罐煮茶的热气终年不散,配着刮皮、糖粑粒等“换茶”小吃,成了待客标配;端午的“午时茶”清热解暑,一句“进屋呷好茶”道尽乡邻热忱。
2008年,严军从悠久的历史和当地百姓旺盛的茶叶需求中看到商机,带着“我不做,也会有别人做”的意识,加入种茶的行列。
他和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签订了产学研的合作协议,引进了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的白毫早、碧香早、槠叶齐,加上本地的群居品种茶树。从这四个品种的茶树上长出来的茶叶经过加工,成就了现在很有特色的胡家园江头贡茶。
耒阳自古以来就有服饮午时茶的习俗。
如今,他的茶叶80%销往本地。“耒阳人爱呷本地茶,这就是产业的底气。”严军的话里,藏着江头贡茶扎根故土的生命力。
2013年,江头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23年,耒阳午时茶制作技艺入选湖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诗画耒阳·茶韵悠扬”耒阳市第二届江头贡茶文化节在龙塘镇启动。
近年来,江头贡茶的文化声量愈发洪亮。
2023年起,耒阳举办江头贡茶文化节,以茶为媒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在市委市政府、茶行业及各方爱茶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曾经藏于山间的贡茶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江头贡茶文化正以愈发繁荣的姿态,续写着千年茶香的新篇。
茶产业富了乡民
江头贡茶核心产区龙塘镇作为耒阳市的主产煤区,2008年以前的农村经济还主要依赖于煤炭产业。直到一株株茶苗破土而出,这片土地才重焕生机。
转型的号角在2007年吹响。耒阳市委市政府确定将加工制造业、油茶、茶叶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等作为重点培育的接续替代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
龙塘镇优美的茶园风光。
龙塘镇于2010年成立了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江头茶产业总体规划,发展定位为“休闲龙塘、茶香江头”特色小镇,并出台支持茶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对茶企税收、用地、用电、金融给予扶持。
2018年,龙塘镇捧回“湖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农业产业强镇”的奖牌,200万元奖补资金像给茶园添了把肥料,催得江头贡茶产业旺盛生长。
制茶师傅忙着加工春茶。
阳春三月,茶树长出了嫩嫩的绿芽,60岁的王春芳挎着竹篓钻进茶丛,指尖在枝桠间翻飞——这样的动作,她已重复了10多年。
“孩子们在外地打工,我在这儿干得踏实,3到9月采茶,平时就做点管护的活,一年下来能赚个三四万呢。”她抬头抹了把汗,竹篓里的芽头已堆成小山。
如今的江头村,早已不是单纯的贡茶种植地。休闲农庄的柴火灶上,茶油炒着走地鸡,游客们捧着刚炒好的新茶,看水库里白鹭齐飞、野鸭成群。
作为纳入湖南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和衡阳市级精品村建设的村庄,江头村的蜕变正是产业振兴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注脚——茶韵与村美相互交融,茶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000多人!”江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刘海强笑着说,清明前的采茶季最热闹,周边游客自驾而来,一家人挎着竹篓体验采茶,花几十块钱就能亲手炒出属于自己的茶;学生研学团也爱来,去年1500多名师生在这里学采茶,感受实践的乐趣。
电商主播通过直播平台销售江头贡茶。
这份热闹,离不开刘海强的“线上吆喝”。他运营的抖音和视频号里,满是茶园的鲜活日常:茶农指尖翻飞采芽头,新茶在杯中舒展如剑,茶汤鲜亮得晃眼。“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咱们的江头贡茶,零农残,放心喝!”镜头前,他举着茶杯转身,身后茶园美景如画。
如今的耒阳,1.3万亩茶园郁郁葱葱,13家规模茶企机器轰鸣,500余吨茶叶年总产值突破3亿元,3000多名乡亲在茶产业链上挣着踏实钱。
“海坚江头”“江头华龙”“胡家园”“水木芙蓉”“江头云雾”“龙峡冲”等商标已成为“江头贡茶”公用品牌先锋,在上海国际茶博会、中部农博会、湖南茶博会上屡获金奖,“耒阳午时茶制作技艺”也入选了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
茶苗代替了煤矸石,炒茶锅的温度暖过了矿井的寒,“江头贡茶”不仅香在杯中,更甜在乡民心里。
茶科技引领未来
近日,走进耒阳市龙塘镇江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茶园,抬眼望去,一垄垄茶树间,黑灰色地膜顺着坡地铺展,数千张黄色的粘虫板如一列列严阵以待的安全卫士。“这是我们的生态防控网,比农药管用多了!”茶农们笑着说。
耒阳市龙塘镇江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茶园内,黑灰色地膜顺着坡地铺展。
江头贡茶的“绿”,藏在细节里。为了跟农残彻底说再见,这里的茶园玩起了“组合拳”:地上铺地膜防杂草,替代除草剂;树上挂诱蛾灯、粘虫板,物理诱杀害虫;水库滋养出的小气候,加上山坡茶园通风透光的天然优势,让病虫害本就少了大半;茶园里还特意保留了一些大树,引来白鹭、野鸭栖息,形成天然生态链。
“我们的茶,用胶体金速测卡检测,检测不出一点农残。”刘海强告诉记者,目前,江头贡茶已全面禁止使用农药,并设立举报有奖机制,欢迎社会监督。这套绿色科学的管理模式,让“好山产好茶”有了实打实的保障。
科技的力量,藏在江头贡茶的每一个环节。当地茶企不再守着老品种,引进了福鼎大白茶、槠叶齐、碧香早等10多个优良茶树品种;加工车间里,柴火灶换成了数控杀青机,温度、湿度更加精准,摊青、揉捻实现机械化,一天能加工2000斤鲜叶。
校企联手更添动能。耒阳市江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组建茶叶科技服务团队,帮助茶企持续开展茶叶加工工艺创新、提升茶叶产品品质、开发茶叶新产品,产品在上海国际茶博会、湖南省茶叶博览会等国际国内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金奖。
茶农灵巧地采摘茶叶。
湖南胡家园茶业有限公司则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衡阳市农业科学院签署科技服务协议,组建湖南胡家园江头贡茶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品种培育、智慧茶园、绿色防控、机械化采摘、智能化加工、产品研发与营销创新等方面对企业形成科技支撑,企业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并成功入围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在全国茶叶产品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耒阳市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包装新样式,如小紧压茶系列,便于顾客携带。在实体店销售基础上,江头贡茶进入八家耒阳土特产网上平台销售,销量稳中有增。
当科技创新遇上千年古茶,这片绿叶的故事,正随着夏日的风,翻向崭新一页。
而那漫过茶园的清香,早已把科技的温度、传承的厚度都揉了进去——这香气里,有千年的故事,有当下的日子,还有明天的盼头。
来源:红网
作者:王新凤 李璐 邓正华 周从华 程芯
编辑:王敏
本文为红网茶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