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宋沛珊 长沙报道
重走万里茶路,这是一次以茶为纽带的长途跋涉之旅。“准备出发了,我急需启程,去寻那条万里茶道。《封氏闻见记》里的“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想象下,1000年前,我们通过这个端口连接世界。法门市碾碎的茶叶在松声里细细煮沸,大雁塔译经的油灯昼夜不熄。”洪漠如在出发前夕写下了对此次之行的诗意向往。
发布会上,洪漠如做分享报告。
11月2日,在长沙58众创举办的新书首发仪式上,名为《安化黑茶:一部在水与火之间沸腾的中国故事》新书获安化县委副书记、县长肖义推荐,引发了安化黑茶人的热烈关注。“安化黑茶经过多年的曲折摸索,最终找到一条立足于历史文化,以茶为先,茶、旅、文、汤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和安化社会经济发展之路。安化黑茶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竞争力和数字新科技,坚信安化黑茶会继续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肖义说到。
湘人与湘茶 重塑安化黑茶认知体系
《安化黑茶:一部在水与火之间沸腾的中国故事》封面。
近几年,洪漠如扎根安化,深入调研,在今年清明节前,发起了一次跨越2000公里的安化黑茶传统销区考察,重走万里茶路。他表示,此行初衷,想去了解安化黑茶统销区的现状和统销区居民对安化黑茶的记忆,以求用一个整体的视觉去展示安化黑茶的源产地和统销区。
所见即所得,问及书里他记忆深刻的章节,他表示将所见及考证过的历史呈现出来。“还原陶澍在京城邀约的那场茶会,我认为很有意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纪念价值的时间节点。”洪漠如介绍到,当时在茶会后,出席的8位同僚都写诗来表述了个人感受。“我们复原当时陶澍的朋友圈,那一场茶会里,陶澍将家乡安化黑茶分饮给大家。想想,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了解到了湖湘地区的安化黑茶,并赋诗留念。”
洪漠如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陶澍身上代表了安化黑茶的特性。“朴素的茶里面也能折射出湖南人这种经世致用的这种精神。很多诗人将茶比喻为美人,认为是一种佳肴。而陶澍的诗中将黑茶喻为粗犷的汉子,用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纵观他的仕途,此次茶会后,他受到了重用,在这之后,湖湘名人争相涌现。我想,这个节点值得记忆,为认为陶澍代表了人茶合一。”
用脚步丈量茶道过往 探寻茶叶经济
2个多月以来,洪漠如共计撰写考察笔记逾20万字,采访录音3285分钟,拍摄的图片存储量达2T。与沿线高校、学术机构互动交流8次。6次跨越黄河,先后深度进入贺兰山、祁连山、天山、昆仑山以及阴山下的民族乡村,从他们的生活细节中寻找茶的痕迹,与沿线相关专业的学者交流达31次。
结合当下,茶叶产业化需要如何市场化?“我认为晋商的商业魅力很丰富。比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擅长记录学习。”洪漠如翻阅过晋商笔记里发现,他们语言非常朴实,但句句中肯。“他们身上有着传统儒商的气质,翻阅他们的遗嘱,发现他们会传承他们的行商规则,教后辈行商首要是诚信经营,严格把控茶叶品质,也就是现在的品牌把控,树立品牌价值观。”
“他们的勤奋让我非常佩服,我们现在时常在说要走出国门,其实可看看当时的他们是如何走出国门的。”洪漠如表示,当时,晋商在嘉峪关把茶号做大后,想将茶叶销往蒙古国家,便前往蒙古,边学习蒙语边研究他们的生活习惯。“笔记里面都是学习语言的记录和个人感悟记录,真正勤奋,吃苦耐劳,他们诠释得非常到位了。”一段辉煌,一个商号,里面倾注了精神价值和品牌价值,晋商在默默耕耘中自觉形成,洪漠如认为如今茶叶品牌要做成大品牌可借鉴他们的创业精髓。
“一路走来,所见太多,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己也做了些取舍。希望读者能对茶、茶路、茶人和茶业的过往有个时间认知。”洪漠如向记者表达了创造感受。该书绪论从19世纪安化籍名人陶澍展开,分为五个章节,地域上从安化资水蛮山出发,最后又回到安化的风土与风味。以书拉近了跨越万里茶路的时空距离,把唐宋元明清的历史记录在了长城内外,将晋商的艰辛奋斗与性格磨练的品性一一展现。
来源:红网
作者:宋沛珊
编辑:石凌炜
本文为红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