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是国家级贫困县,亦属湖南省37个连片特困重点县之一,素有“千年茶乡”之美誉。近5年来,作为湖南最高茶叶研究机构的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称省茶科所),充分利用专业科研资源优势,全力智助新化红茶产业发展。通过协同推进“县所合作”机制,在县域茶叶发展规划、基地建设、加工技术、标准制定和品牌推介上发力,让新化茶产业特别是新化红茶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建设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深情,浇灌了新化茶叶的沃土。
培训育人,为新化茶叶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年来,人才培训成为新化茶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省茶科所与新化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新化茶产业人才精准培养计划”,开展大湘西茶产业技术骨干培训;并在紫金茶业、月光茶业、蒙洱茶业等10余个茶企建立实训基地,每年培训2期,每次100人以上,一位专家服务2家企业,先后组织40余名科研人员到茶叶基地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基地建设、茶园培管、茶叶加工、品牌建设等。且通过深入实地、参与研究、实践教学等方式,让新化全县约2000名茶农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还先后选派50多名茶农、专业大户和企业加工营销大户等,到先进地区参加茶园栽培管理、名优绿茶、红茶、黑毛茶加工、茶艺师等专题脱产培训班学习,为新化培养了一大批茶产业开发带头人和技术人才。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张曙光研究员,从“湖南红茶”的典型品质特征,深入解秘新化红茶“花蜜香,甘鲜味”的原理,省茶叶产业首席科学家包小村研究员亲临车间指导提高茶黄素工艺,黄静副研究员深入田间地头讲授茶园培管技术。通过开展“送技到乡”和“送术到村”活动,累计为新化县培养茶叶技术骨干300余人,评茶员及茶艺师1000余人,支撑了新化百亿茶产业的高质量稳健发展。
标准提质,推动新化茶业转型跃上新台阶
省茶科所组建以张曙光为首的专家团队,联合湖南农大和县茶叶技术专家等,组成精准茶产业集成团队,协调推进高山茶园、景中茶园、林中茶园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不断推进实现茶叶分级采摘、分级收购、分级加工、分级销售,先后制订《新化红茶工夫红茶》《新化红茶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新化红茶适制茶树品种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以打造“新化红茶”公用品牌为核心,以标准示范为引领,新化红茶产业全面复兴发展,“新化红茶”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主产区和企业发展红茶产业积极性高涨,新化红茶产品品质明显提高,新化红茶企业集群逐步形成,目前,小桂林、渠江源、报木村、胡洲坨、董家井等多个五千亩茶叶精品园和十丘田、金石岭、凉风坳等10多个千亩茶叶标准园基地建成,全县绿色有机茶园达3.1万亩。2020年,全县建成标准化茶园基地8.44万亩,茶叶产量4983吨,实现综合产值8.1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加68.8%、99.3%和224%。全县规模茶企达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种茶专业合作社35个,5家企业获有机认证,7家获绿色食品认证。注册红茶商标30余个,有12个工夫红茶系列产品先后获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和湖南茶业博览会金奖,“月光红”获国际红茶组茶王奖,“渠江红”获亚太茗茶金奖,全县茶叶从业人员超10万余人。
示范带动,帮扶新化茶农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省茶科所技术专家团队的指导支持下,实行“产-学-研-创”深度融合,采用“院所+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扶贫模式的,以茶产业为载体,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使新化县先后获评大湘西“潇湘茶”品牌生产县、“湖南红茶”品牌重点生产县、“湖南茶叶千亿产业十强县”。新化红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娄底市第一个国家地标品牌,于2018年获评湖南省十大名茶,已成为新化“一县一特”产业、乡村振兴的重点扶贫产业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参与茶叶产业生产、加工、分红贫困户达5000多户,参与茶叶购销的超3万多户,每年可直接带动15万高寒山区农民就业,进而脱贫致富奔小康。
(文章作者为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湖南红茶团队、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新化县科技特派员)
来源: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编辑:宋沛珊